中心供氧系统厂家
电话:186-2808-6102

历史的记忆——决战小汤山

发布时间:2023-11-18 21:32:22 作者: 江南app平台下载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决定参照2003年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武汉市建立两所大型传染病医院,以解决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住院难题。在武汉市蔡甸区火神山医院建设大会战的工地上,悬挂着大幅标语:发扬小汤山精神,高质量、高标准、如期完成医院建设。小汤山医院是什么模式?小汤山又是什么精神?

  2003年的3月,当穿越了一个雨雪充沛的冬季后,首都北京走进了又一个多彩的春天。

  如期而至的春天,将北京城装扮的格外美丽。公园里、道路旁、居民区、楼弄庭院间,那一片一片的初绽新绿,散发着新鲜的生命气息。前十里长街,游人如织,春花吐蕾,北京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一派繁荣昌盛的醉人景象。天公作美,也平添了人们的好心情。或许是春天的花木格外葱萃,竟连往年春天里闹人的沙尘暴,此时也不知躲到何处,不忍光顾北京的天空。

  然而,祸福相倚,谁也不曾想到,一场灾难从天而降,打破了这个城市本该拥有的宁静,打碎了这个城市所有人脸上的笑容。如同希腊神话中的传说,代表恶魔和瘟疫的潘多拉盒子被神秘之手悄然打开,一个名叫非典的毒魔逸出,肆虐人间,威胁生命,击打人心。

  2003年1月2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一名来自河源的肺炎病人:持续高热、干咳,X线透视显示阴影占据整个肺部,使用各种抗生素无效。河源当地医院救治过该病人的医务工作者中,先后有8人被感染发病,症状与病人相同。专家们给这名患者临床诊断为“非典型肺炎”。这是将2003年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称为非典的首次亮相,被称为中国内地第一例非典型肺炎的报告病例。后来,又有人将其英文单词的首个字母连接起来,简称“SARS”。

  3月1日凌晨,当人们还沉浸在睡梦中时,一辆山西120急救车驶进北京。一名27岁的山西太原籍女子由于多日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魏东光亲自护送下,住进了总医院。

  对于北京来说,2003年3月1日应该是一个刻上黑色标志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北京与非典相遇;也就在这一天,北京首次拉响了非典警报。

  SARS病毒的威胁和伤害,就这样发生在我们身边,出现在我们眼前。在首都北京,中小学停课、高校封闭式管理、公共场所定时消毒,大型活动取消或推迟、娱乐场所暂停经营、对所有进出北京的乘客实施防疫检验……

  但传染链还在继续。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北京多家医院发现了相同症状的非典病人,多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烽烟四起,北京已经被非典“紧紧包围”。4月29日,全市累计收治非典病例2705人。危急时刻,指示,紧急组织军队医护人员支援北京,组建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

  这是一支从全军13个大单位114所医院抽调的队伍,年龄最大的57岁,最小的19岁,有博士生51人,高级技术职称110多人,军队医疗系统的精兵强将,是一支白衣战士组成的合成军。其中有的是夫妻、兄弟、姐妹一起上阵,有的把遗书悄悄写好留在家中,做好了为抗击非典献身的准备。大家都是陌生的,没有熟悉的过程,没有磨合的时间,甚至来不及彼此问候一声。医院党委组建的第二天,就成立了41个临时党支部,169个党小组,使这支合成军迅速召集到一起,形成了战斗力。

  突遇非典袭击,北京的医疗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03年4月中旬,北京的“非典”疫情近乎一夜间就进入了高发期,病床告急!医护人员告急!定点医院告急!病床缺口近2000张,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许多确诊的“非典”病人只能滞留在门诊室。如何补充新鲜的医疗力量?如何平息公众不断涌现的恐慌? 新建一所临时传染病医院,已成为北京别无选择的选择。

  处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事,用非常之策。4月22日下午,国务院对北京市的请示作出明确批复。国家紧急征用昌平区小汤山附近土地,用于建设非典定点医院。小汤山医院从决策、研究、勘察、拍板到开工,一天内完成。这就是后来被多方媒体和民众称之为的“小汤山速度”!

  奇迹果真会出现吗? 紧急建设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战役同时打响! 从4月22日深夜接到命令开始,在施工现场没有饮用水、没有地方住、没有办公条件的情况下,六大建筑集团联合各系统7000多名实施工程人员和500多台机械,经过七天七夜不停奋战和工程安装人员24小时连续作战,对相关设备做安装、调试和检测。一个耗资2亿元,占地40.3公顷,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拥有1000张床位和多台CT机、X线机等大型医疗设施的世界最大传染病医院主体工程建设完工,一排排被绿色环绕的白色建筑展现给世人。七天七夜,工人们吃住在工地,面包、火腿肠和矿泉水就是一日三餐,困了找一块空地身子一歪,呼噜响起……他们,太累了!

  皎洁的月光下,月季花悄然开放,静静地等候着。一个天方夜谭般的奇迹就这样被创造出来。

  一切都在交叉着,衔接着,一切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与此同时,总后勤部卫生部一个精干的小汤山医院筹备组也迅速成立。72个小时内,所需重点药品和医疗物资全部到位。在抗击非典医用物资极为紧缺的特殊时期,八方支援、鼎力相助,全国都为小汤山医院开辟了“绿色通道”。

  小汤山医院的建成是一个奇迹。一个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万众一心,共同创造的奇迹。

  七天七夜的时间里,从一片空旷的麦田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的传染病医院,建设者们用汗水和魂魄铸造了一个关于奇迹的神话传说;七天七夜的时间里,领导者,建设者,参与者,援助者,共同谱写了一曲风雨同舟抗击非典的壮歌……

  5月1日,当第一批非典病人从北京各大医院转到小汤山医院时,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颇具规模、设施齐全的大型传染病医院:每间病房约15平方米,房间内安装了供氧、送风、呼叫系统和紫外线消毒灯、负压吸痰等设施,还有可淋浴的独立卫生间和电视、电话、空调等电器……

  疫情如火,形势逼人。危难当头,1000多名军中白衣勇士挺身而出奔赴小汤山。接到战令,军中儿女的热血像熔浆一样顷刻迸发!从天山之麓到东海之滨,从北国雪原到浩瀚南疆,报名信、请战书如雪片一般飞来,表达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我们到北京抗击非典!尽管他们并不知道将要担负的艰巨任务是多么危险,但是他们了解军人的使命在战场。至今,那些勇于挺身而出的熟悉身影,还有他们那略显稚嫩的面孔,至今历历在目,让我热血沸腾!军中儿女冒死守卫北京的无畏无惧精神在中华大地蔓延……

  23时30分,第一批非典病人来到了,英雄的白衣战士们忘记恐惧勇敢热情的迎了上去,和颜悦色地把患者领进病房。

  首批患者顺利入住后,保证患者最满意,让患者尽快康复,成了医护人员们的最大心愿。由于工作时穿着3层防护服,戴着手套、口罩和防护镜,护士们给病人护理时,身体变得特别笨拙,呼吸也特别费力,根本不能像以前那样轻巧自如地帮助患者解决困难。在污染区,给病人输液、抽血时,由于厚厚的防护服和手套的影响,再加上护目镜时常被雾气模糊,很难一下子找准血管。为了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士长陈红想尽了办法。“要一针见血!”她给“全副武装”的护士们下达死命令。“就在我身上练!”望着护士长不容置疑的眼神,护士们含着泪,一次次将针头扎进这位可敬可爱的大姐身上……为了做好护理,护士们一有空就练习穿着防护服具时的护理操作。汗水一次次湿透了防护服,她们的护理技术也在汗水浸透的衣衫中一次次得到提高。

  5月2日,我去病房查房时,明显感觉到许多病人对小汤山医院还存有疑虑和不信任。回来后我安排了几件事:一是要求医生护士加强与患者沟通和交流,做好患者救治工作的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二是缩短医护人员在污染区的上班时间,每六小时换一次班;三是将我的手机号码张贴在每间病房,告诉每位患者如果有不满意的地方能直接与我联系。后来,我再次走进病房,先后与50多位病人交谈。这一次听到的全是他们发自心底的感激。

  个体化治疗是小汤山医院救治非典患者的“特色”。医院成立了专家组,对每位患者的治疗都需要专家组讨论形成意见。转入小汤山医院的患者中,由于有的在院外治疗不规范,有的使用了大量激素等,给后续治疗带来不少困难。如果对这些非典患者不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那么后果更加难以预料。我们明白准确地提出,要科学使用激素,要坚持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救治。曾有一名非典患者,因合并肺结核导致肺部既有阴影又有空洞。治疗结核不能用激素,但治疗非典一定要使用激素。在两难选择中,专家组经过深人细致的检查和分析,制订出一个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很快产生非常明显疗效。治疗中,各病区从始至终坚持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例分析,针对病人的不一样的情况确立“个体化治疗”方案。有专家组指导,很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康复进程明显加快。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以院长的名义致信全体医护人员,提出“精心救治,依靠科学,规范方案,慎用激素”的救治要求,鼓励大家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逐渐完备成功有效的救治方案。先后研制出针对不一样患者的“非典Ⅰ号、Ⅱ号、Ⅲ号方”在治疗过程中,积极发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制订出抗病毒药、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中药、保肝药等联合应用的指导性方案,有500多名患者使用了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白色而宁静的病房里,没有亲人的探视与问候,医护人员成了惟一能与患者交流的对象。她们深深理解非典患者这种孤独的心理,只要有时间,就尽量在病房里与病人多呆一会儿。并对患者说:“有困难,就按铃呼叫我们!想家人了,就把我们当作你的家人吧!”

  为了感谢,患者行“拱手礼”。对于小汤山医护人员来说,在病房里感受最深的,不是非典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是医患之间那种浓厚的关爱之情,医护人员冒着危险精心护理患者,而患者则回报以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感激。由于非典特殊的传播性,医护人员就是惟一与非典患者在污染区接触的人。即使是患者最苛刻的要求,只要能满足,医护人员都想方设法满足他们。在小汤山医院,非典患者对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字眼就是“谢谢!”

  患者需要补充营养,医护人员就会把自己的食品、补品等送给患者。有位患者妻儿为了感激医护人员给了亲人第二次生命,亲手折叠9999只千纸鹤,送给病区医护人员。污染区的病房也并非外界想像的那样死气沉沉,这里经常会有笑声传出。康复期的患者会主动帮着医护人员发饭、洒水、打扫卫生,每天主动报告体温,定时开紫外线灯消毒。当医护人员靠近时,他们会马上戴起口罩,把头扭向一边。由于彼此间不能握手,病人表示感激时往往将双手抱于胸前行个“拱手礼”。一时间,这一从中国古代延续下来表示敬重和感激的动作,成了小汤山医院最流行的礼节。医护人员从这间病房走到那间病房,感谢声、关切语、拱手礼,一个接一个。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护士感慨地说,以前从未直接感觉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这么高尚,这么受患者尊敬。

  把患者当亲人。小汤山医院共有528名护士,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只有19岁。她们每天上班六七个多小时,呼叫器不停地响,护士们要不停地来回奔跑,汗水湿透了3层防护衣。但对患者她们却无微不至,使每一位非典患者都能得到最周到的照顾和关心。有位病情比较重的张姓患者,脑梗死后遗症造成他左侧肢体活动障碍,大小便失禁,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平时吃饭、饮水、洗脸、擦背、大小便后的擦洗,全由护士们轮流照料。来自的20名护士冒着被感染的危险,每天轮班给他洗脸、喂饭、搀扶他大小便……有个大爷发热呛咳,又咀嚼困难,每天进食很少,医嘱留置胃管。这种年老体弱的病人,多脏器衰竭,基础疾病又复杂,很可能是非典的“传播者”。但没有一名医护人员嫌弃他,而是对他精心照料。经过医护人员一个多月的精心护理,64岁的张大爷被我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老人虽然说不出话,但眼角时常流淌的泪水,表达了他内心的感激。

  有人说,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医护人员就是英雄。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却说:不,不是,我们只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白衣战士,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许多医生护士在《小汤山日记》中记录下了自己的心灵语录。

  小汤山的蔷薇红了,洋槐开了,紫丁香也绽放了,夜风拂来,令人沉醉。此时,静静的夜空仿佛正传递着人与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愫…… 即使非典肆虐,这样一个世界仍然充满着爱,充满着温馨。

  力争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率,不能让一个医护人员在小汤山倒下!小汤山医院要想打赢这场与非典的遭遇战,就必须用非常方法、非常手段!医院党委与各大单位带队领导、各病区主任、护士长签订《预防院内感染军令状》,全体医护人员要写保证书,保证不发生院内感染。军令状上明示:如果发生感染,就地免职:退回原单位。有人不愿意签,也有人提出保留意见或附加限制条件。作为院长,我不得不硬起心肠,“不签好办,不敢立军令状就退回原单位,让单位换一个敢立军令状的人来。”

  战场虽然不见硝烟弥漫,但生与死的搏杀处处可见。为确保抗击非典达成目标,整个病区必须严格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我们成立了预防院内非典感染督导办公室,设立了督导员。

  4天时间,《小汤山医院院内预防感染工作规则》《小汤山医院出人流程》《小汤山医院防护守则》等督查制度相继出台。这套制度对各级各类人员岗位工作职责、各项工作流程、各种消毒管理等方面做了统一规范、统一标准,是以往众多医护人员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制度。这套制度共计3章24节,约8000字,被印刷成46页的小册子,全院人手一册。有媒体将它称之为特殊条件下的小汤山医院“军规”。“军规”包含了医护人员的防护穿戴、与病人的交谈距离、洗手要达到3分钟、会议要在室外、洗澡程序、清洁程序、垃圾处理条例、生活区行为守则等等。甚至包括“交通规则”:医护人员在各区之间的行走路线,在污染区面对面行走时如何避让等。“军规”还规定:违反者将受到通报批评,严重者以军法惩处。

  既然是“军规”,就必须像上战场执行作战任务那样,无条件地严格遵守。督导员在督导中严格认真、铁面无私、不讲情面。负责防染工作的副院长邓传福,被个别不守纪律者私下里称为“白色宪兵队长”。但他们丝毫不放弃原则。后来有人说,正是小汤山医院铁一样的制度保证了医护人员的“零感染”。

  在小汤山医院没有。所有通知、传达文件都用电话、短信等方式来进行。不论大会、小会,不论是领导还是工作人员,一律站着讲,站着听,站立着讨论。为数不多的环节,干部会议均在空旷的场地上召开。人与人之间拉开距离,这种形式上距离拉开了,但感情上更近了。

  零感染?那么多条件优越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都没能挡住非典,一所临时建起的野战化医院怎会是创造奇迹?带着怀疑,WHO的官员和专家们踏进了被外电称为“非典病毒炸药包”的小汤山医院。

  6月3日9时30分,在WHO驻京专家组组长、感染控制专家戴西里·娅普的带领下,8位来自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走进小汤山医院,考察这座迄今为止全世界收治非典患者最多的医院。他们中,有感染控制方面的专家,有空调和通风方面专家,有病毒研究方面专家,有环境保护和护理方面的专家,个个都是权威。

  太不可思议了,是真的吗?在一个星期内建成世界第一大的传染病医院吗?带着他们的疑惑,我陪同8位专家穿上防护服来到污染区,对医院内部的通风及防感染问题进行实地检查。按照病区规定的行走路线,我带着专家们严格遵照流程,从清洁区、半污染区,进入污染区。在一病区,医院工作人员用英语详细的介绍了医院各病区的总体情况,包括基本区域划分、预防、消毒、通风、工作流程等。前来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和专家们在传染病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病人病情、诊断治疗、心理健康状态及病房等方面的情况都问得非常仔细。在病房,外国专家与一位患者交谈,细致了解患者在小汤山医院的治疗、饮食、日常生活情况。这位患者说:“在这儿没有离开亲人和家的感觉,这里有电话、电视。”还指着窗外一片片盛开的鲜花说:“这里的环境非常好。”专家连连点头,对陪同的人员说:“从病人的表情就能够准确的看出你们的医疗和服务是一流的。我们可以感觉到这里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戴西里·娅普竖起大拇指说,小汤山医院,奇迹!中国军人太伟大了!

  专家们对小汤山医院的“零感染”给予了高度评价。一位传染病专家惊奇地说,用如此短的时间建成这样一所大型传染病医院,而且运作状况良好,很了不起,是个奇迹。专家组组长戴西里·娅普激动地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军人的自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的能力和对民众极其负责的精神让我佩服!非典是人类一同面对的一次突如其来的危机,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与非典病魔展开了殊死搏斗,取得了显著成果。你们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对世界人民极大的贡献。

  6月20日上午,一向宁静的小汤山医院从来就没像此刻这般热闹。在经历了51个非常日夜之后,小汤山医院迎来的不再是急救车的警笛声,而是被包围在鲜花、欢笑、热泪的海洋里。在悬挂着“走出小汤山一生都平安”美好祝福的医院东门口,前来为康复患者送行的医护人员早早排成两排。平日里不得不紧紧包裹在层层防护服下的白衣战士们,这一天特意齐刷刷摘下口罩、穿上军装,迎接这最后胜利时刻的到来。

  兴奋!热泪!拥抱……突然间,我被身后站立的几位医护人员抬了起来,拋向天空……这一刻,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笑容与泪水,突然间一下子涌到我的脸上……“院长,你哭了!”“啊……没有!我高兴着呢!”

  带着达成目标的自豪,带着对战友的情谊,带着对北京的记忆,带着首都人民的赞誉,小汤山医院首批医护人员悄然踏上了返程的列车。

  几十个日日夜夜,我们冒着酷暑,战斗在抗击SARS的最前沿,病毒就在我们身旁,危险就在我们眼前。多少次汗水湿透了衣背,多少次夜战迎来了黎明,多少人晕倒在病房又站了起来,多少人亲人离世忍泪水……

  小汤山,你创造了一种模式:集中最优势的力量,集中收治传染病患者,实现应急野战医院的最大效能。

  小汤山,你创造了一个奇迹:七天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符合标准的传染病医院;收治了全国四分之一的SARS病人,达到了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做到了院内医务人员零感染。

  小汤山,你创造了一种精神:科学救治、团结协作、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